6月12日,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揭牌活动在广州市南沙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曦揭牌,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许典辉,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龚国平,南沙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卢一先,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主任聂晓伟出席揭牌活动。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主持仪式。
6月12日,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揭牌活动在广州市南沙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曦揭牌,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许典辉,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龚国平,南沙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卢一先,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主任聂晓伟出席揭牌活动。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主持仪式。
据悉,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由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四方共建,其作为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实体化运行机构,将以促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大湾区科技创新活力,赋能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始终把筹办高水平、国际化的大湾区科学论坛作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以及论坛国际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优势,进一步增进大湾区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交流合作,链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共同打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战略平台,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动能
11月23日上午,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一行拜访了澳门创新发明协会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明协会,双方就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年度大会筹备情况,以及大湾区科普推广工作展开深入交流。澳门创新发明协会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明协会会长黎栢强对秘书处的到访表示欢迎,在黎会长的介绍下,秘书处了解到澳门创新发明协会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明协会在青少年科普工作、发明成果展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了解到澳门青少年科普发展的基本情况。秘书处学术交流组总监苏恒介绍了论坛基本情况和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筹备方案,并表示希望双方能够进一步加强在青少年科普、创新发明等领域的交流互动,携手一起为湾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提供支撑。双方同时就未来潜在的合作方向达成共识,期望未来双方能够共同策划青少年科普活动,推动就青年科学家培养、前沿科学研究以及科技产业孵化等信息进行资源共享。本次交流是论坛落实广泛联动港澳的重要体现,未来论坛将积极探索更多丰富的渠道,主动广泛联系港澳科技组织,推动港澳多方力量深入参与论坛工作。澳门创新发明协会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明协会分别成立于2004年和2019年,均是注册于澳门的非牟利科普社会团体,目的是高效推动澳门本地以及大湾区青年的科技创新、创造、创业发展,为澳门的经济适度多元化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助力湾区高效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同时,两会在各项青少年科普、成果展览以及科技创新赛事等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为澳门乃至大湾区青少年科普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11月24日下午,第五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主论坛在深圳召开。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首任主席、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以“加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白春礼表示,科技创新与合作能发挥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已成为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深化科技开放合作的桥梁纽带,更成为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驱动力,是共建国家应对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共同选择,有力地带动了民心相通、理念相融,促进产业领域、教育领域等多方面的合作。白春礼指出,提升“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全球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与共建国家多层次、宽领域科技创新合作局面正在形成,在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方面取得可喜进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贯穿亚欧非大陆,拥有全球65%以上的人口,具有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全球约有85%的重大灾害都发生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区域,所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对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白春礼认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应着力深化这几个方面:一是持续完善科技合作的网络体系;二是务实合作,解决基础前沿问题;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区域发展的联动;四是推动创新人才的合作交流;五是打造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据了解,本次论坛延续“开放·信任·合作”主题,以“科技赋能发展,共谋湾区未来”作为年度主题,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位专家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重要科技组织会士、大学校长、企业家等嘉宾参加论坛。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当选院士名单,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韩恩厚委员当选。韩恩厚,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兼职高级访问学者,亚太材料科学院(APAM)院长、(联合国)世界腐蚀组织(WCO)亚澳非区域办公室负责人、Corrosion Reviews主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腐蚀机理、耐腐蚀材料、腐蚀控制技术、工程结构与装备腐蚀服役安全评定与剩余寿命评估研究与应用。研发出多种腐蚀控制与服役安全评定技术,已在核电、飞机、管道、电网、船舶、汽车、航天、海洋等多领域应用。三次担任国家973腐蚀项目首席科学家以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负责人等,目前正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等。发表论文700余篇,他引28,000余次,H因子84,G指数122;授权发明专利140余件(含美国专利3件);合作起草并发布我国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23项;合作著编译著作10部(含章节);国内外大会和邀请报告170余次(国际80余次、国内90余次);培养毕业研究生100余名。以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6年获惠特尼奖,2019年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2021年获钱三强科技奖。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津贴等多项荣誉奖励。神舟十三号在太空飞行如何抵挡太空环境腐蚀?核电站如何“强健体魄”实现长期安全服役?埋地管道“长龙”如何能做到百年安好?韩恩厚教授作报告三十余年深耕腐蚀控制领域金属的癌症、无焰的火灾、隐蔽的杀手……腐蚀在学术界可谓“臭名昭著”,如此声名狼藉主要源自其拥有的巨大破坏力。“由腐蚀引发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几乎遍及所有制造业。同时,它还会造成环境危害、工程寿命缩短、产品质量低劣,甚至酿成重大灾难性事故。”韩恩厚介绍道。据统计,我国每年为材料腐蚀付出的经济代价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4%~5%,远大于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总和;世界腐蚀组织的数据表明,腐蚀代价占全球GDP的3%~5%。在腐蚀控制领域深耕三十余年,韩恩厚的科研生涯基本与腐蚀紧密相关,不仅是通过腐蚀防控技术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实施,他还希望能够推动腐蚀学科的发展。尽管已经是享誉国际的学者,在每年四月的世界腐蚀日,韩恩厚还会亲自给中小学生等群体做有关腐蚀的科普讲座,坚持十二年,从未间断。“作为腐蚀防护领域的顶级科学家,韩老师为人非常谦和,和我们年轻老师交流讨论也是一点架子都没有。”十五年前,彼时还是青年教师的杜军和韩恩厚在一场“环黄海国际镁合金会议”上有过初次交流。正是这种在科学和同行面前认真而谦逊的态度让韩恩厚不断捕捉科研的灵感,研发出高性能、低成本腐蚀控制技术。1998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回国的韩恩厚,脑子里一直在考虑“纳米”这个概念。是不是可以尝试将纳米技术运用到涂料里?这一想法得到了金属所柯伟院士的支持。有了好的想法就要去实现它,不到四十岁的他,和院士们同台PK,作为首席科学家,拿下了科研路上的首个973项目。“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在场专家的评价。随后,经过三期973项目的持续研究,韩恩厚不断创新,解决了飞机、管道、核电站等行业中存在的关键难题。以韩恩厚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纳米氧化物浓缩浆与纳米复合涂料”,也让他在2006年首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后,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传统镁合金防护涂层无法同时满足高性能防腐和导电的难题。韩恩厚教授在科研中自主研发技术获得国外同行“点赞”工业越发达对腐蚀技术的需求越旺盛。目前,我国在运行的核电站数量全球第二,在建的核电站数量为全球第一,对于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转有着迫切需求。国内某大型核电站核一级弯头经过近19年的服役后,发生故障,可能对环境造成安全隐患。但那时中国人在百万千万大型商用核电站核岛关键部件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上缺乏话语权与自主权,甚至外国工程师在处置过程中都不允许中国人看。针对该损伤事件,外国专家给出了“氧致腐蚀疲劳”的结论,认为是我国核电厂运行不好导致的问题。如果以此结论,不仅要采用更高成本的运行参数,而且需要大量更换弯头,这将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在这个国外牢抓在手的领域,韩恩厚的团队基于承担国家973等重大项目的良好科研积累,推本溯源,发现真正的原因其实在于沿晶应力腐蚀开裂,属于制造质量不好导致的问题。外国专家也不得不服气,韩恩厚证明了中国人有能力解决关键核岛的问题。核电站认为:“在国内首次牵头完成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一回路关键管道部件的安全评定与寿命预测”,从而实现了我国核电站核岛关键部件服役安全及剩余寿命评价的从无到有,一举打破国际垄断。相关成果已成功用于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材料国产化的评定和现役核电站运行许可证延续中。“我们遇到的技术问题必须依靠中国科学家自主来解决。”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动下,韩恩厚率领研究团队研制出模拟核电设备腐蚀失效的系列原位测试装备与技术,实现了国产化材料的系统评价,国外同行认为“在这个领域位于国际领先行列”,并荣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年,韩恩厚获得腐蚀领域的个人最高成就——惠特尼奖,成为该奖项设置七十多年来首位获奖的华人。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评价他:“韩恩厚教授在环境促进开裂、涂料、寿命预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把这些研究结果应用于油气管道、老龄飞机、核电站中。他在腐蚀科学与腐蚀工程领域是全球著名的科学家。他发明了多种与众不同的实验室模拟新技术,并且是使用这些新技术研究高温高压水中材料腐蚀的引领者。”韩恩厚教授与金属系教师交流防腐蚀技术护航“大国重器”在航天领域,防腐蚀技术也同样重要。韩恩厚提到,航天器除了满足地面指标与储存时的耐腐蚀外,还一定要应对空间原子氧腐蚀、冷热循环、辐照老化等一系列极端环境挑战。航天器对材料的重量可以说是”克克计较”,航天领域需要专用的轻量化材料与防腐蚀技术。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但那时我国还没有在航天中试用过镁这种材料,因为不清楚镁的性能在空间环境之下是否符合要求。在韩恩厚牵头承担的国家973项目和国家重点基金项目支持下,研究并掌握了镁合金在模拟空间环境中的多种潜在的损伤行为以及腐蚀控制技术,从而成功推动了镁合金在我国空间装备上的应用。“传统的镁合金防护涂层无法同时满足高性能防腐和导电的难题,我们自主研制出了一种镁合金表面防腐导电功能一体化的涂层,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嫦娥、玉兔、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以及天问火星探测器、祝融等,都应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先进防腐蚀技术。”韩恩厚自豪地分享道。“在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下,当年全球防腐蚀技术做得最好的11家单位接受国际盲评,最终我们中国人的防腐蚀技术脱颖而出,被评价为技术性能最佳、成本最低,各项指标国际领先,适合规模使用。这种转化膜技术就是我们主动让部件表面生成非常薄的膜层,厚度不到一微米,仅仅是这么一点膜层就能够实现腐蚀防护。”除了导电镀层与转化膜外,韩恩厚团队还发明了镁合金自封孔型微弧氧化技术,耐蚀性比传统技术提高4~5倍,可同时满足地面储存耐腐蚀、在太空使用时抗高低温、强辐射等综合性能要求,已成功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镁质惯组支架上使用。在航天材料耐腐蚀领域的创新,让韩恩厚获得了“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韩恩厚教授介绍科研成果三年前,在广州市黄埔区,韩恩厚牵头创建了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并担任院长,新研发的防腐蚀涂料及多项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韩恩厚透露,相关技术已应用于国务院重大输水工程项目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中,为项目高质量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他期待将以材料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研究方法、以人工智能代表的新技术,融入腐蚀防护技术,正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实现创新发展。韩恩厚教授与学生合影“韩老师不仅是科学家也是实干家。他常说,科学技术不应仅停留在实验室,关键还是要落地应用。”博士生王海涛说,老师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态度值得自己终身学习。“韩老师总是能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考虑事情全面而细致。跟着他学习、工作让我受益匪浅。”“做科研就像‘种庄稼’,种子种下后需要时间成长,并且需要灌溉、施肥等长期的投入。”韩恩厚鼓励青年科研人员要“坐得住、沉下心”,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奋力书写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答卷。今年,又有多位研究生慕名而来跟随韩恩厚深造,此外团队也不断吸引着优秀青年人才的加入。目前,韩恩厚正带领他们在华南理工大学筹备着耐蚀材料与关键装备腐蚀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平台。“我们相信在韩老师这样的技术‘大牛’的带领下,我们的未来一定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博士后薛超超这样展望。来源:华南理工大学
大湾区科学论坛(Greater Bay Area Science Forum, GSF)是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发起,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承办的国际化论坛,论坛执行单位为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化学工程专家
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国际水协会(IWA)前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医内科学专家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光电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材料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实验高能物理学家
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
生物物理学家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呼吸内科学家
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挪威科学院原院长
美国科学院院士
斯坦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