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将于5月20-23日在广州南沙举行。
该论坛是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以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指导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
湾和世界:“顶流”汇穗
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于2021年12月11日在广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就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
作为疫情放开之后的首个大湾区科学论坛,本届论坛将以“智汇湾区、湾和世界”为主题,以“线上视频+线下参会”的形式,于5月20日至23日举办,其中5月21日举行开幕式及主论坛。
此次主论坛邀请到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对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IPCC报告作出贡献者、加州伯克利大学分校教授丹尼尔·科曼(Daniel Kammen),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获得者叶玉如院士、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高文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滕锦光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获得者张锁江院士等多位顶尖科学家共聚羊城。
他们将与近百位海内外院士等各界嘉宾分享成果与思考,碰撞科研灵感。
同时,另有15个分论坛专注于海洋科学、纳米科学、高能物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同样大咖云集。
全面展示湾区力量
自首届论坛举办以来,大湾区科学论坛积极发挥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作用,促成共性科学技术破解,持续推动重点科学项目深化协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全球科学事业进步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为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效。本届论坛设置海洋科学、纳米科学、高能物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主题,既包括前沿基础研究,也涉及共性科学问题,以鹏城实验室等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将生动展示粤港澳大湾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丰硕成果,也向世界展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湾区力量。
直面挑战,把脉探“路”
今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本届论坛设置“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并将于主论坛发布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
该成果依托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创新发展重大咨询项目,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牵头的十位院士专家研究团队共同完成,围绕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系统梳理新形势、新机遇、新问题和新挑战,给出科学解决方案,构建“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新格局与新模式,通过科技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同时,为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共享的全球合作网络,论坛还设置国际组织与全球合作等分论坛,各界人士将就环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公共卫生与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发展等共性问题展开探讨。
创新发展,区域协同
为响应《南沙方案》一周年,本届论坛设置了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分论坛、南沙科学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分论坛、职业教育分论坛和知识产权分论坛,并在大湾区重点学科领域如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设置专题分论坛,探讨从科学研究、产业聚集、政策创新、大国工匠培养等角度,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随着粤港澳三地恢复通关和资源流动,大湾区科学论坛积极响应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办好大湾区科学论坛的指示,立足国家战略与大湾区发展需求,未来也将充分发挥政策区位资源、战略人才资源、国际科创资源优势,凝聚国内外智力资源,推进产学研融合,为进一步构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提供平台和机遇,服务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