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位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人字形”交汇点——湾区之心,这里正在成为湾区科技力量汇聚的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正在此间热烈进行。5月20日下午,以“聚焦科产城人融合、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的南沙科学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分论坛顺利召开。
本论坛关注南沙科学城建设带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同时聚焦科技合作支撑东西部协调发展,围绕“科学”“产业”“新城”“人才”“合作”等关键词,以科学城规划建设、粤港澳联合创新、科技支援西部,实现人才聚集、合作共享发展等话题深入研讨。
迸发原始创新能力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巡视员邹勇在论坛报告中提出,为高质量建设南沙科学城,应高标准布局建设一批国际化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
事实上,位于南沙的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项目的施工现场,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正在建设中。其中,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计划6月入驻使用,新能源器件循环能力提升项目计划年底启动建设。
明珠科学园是南沙科学城的核心区域。以此为中心,南沙已经初步形成以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原始创新主力军、以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多个高水平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在南沙北部的庆盛产教融合数字创新示范区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于2022年9月正式启用,迎来了首批学子,正式开创融合学科发展新模式。借此机遇,南沙进一步发挥高校作为创新发源地的作用,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周边布局建设粤港澳双创产业园等项目。
2022年6月出台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更赋予南沙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新定位,为南沙乃至大湾区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聚集大装置大平台
国家科技图书馆文献中心主任,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原司长许倞建议,聚焦新领域新赛道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筑牢高端引领的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强化科技创新条件保障。
而从基础科学到前沿科技,从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到规划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一批大装置大平台正在集聚在这片热土。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着力解决大湾区岛屿和岛礁可持续开发、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关键核心科技难题,已汇聚包括18位领军人才、80位科研人员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全职或双聘科研人员超过1000人。记者获悉,实验室的科研楼、实验楼、配套楼已完成竣工验收。
此外,南沙还将打造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助力南沙打造全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开发总部基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中长期规划,实现了南沙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0”到“1”的突破。
此外,天然气水合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挂牌运作,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实现主船体贯通,预计于2024年全面建成。建成后主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的大洋科学钻探任务,致力于打造国家深海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装备平台。
以“千帆竞渡、科技远航”为设计理念的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也正在南沙区灵山岛尖最“尖”处热火朝天地建设中,预计2025年,这里将“竖起”10万平方米的白色“风帆”成为珠江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
“如果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中国创业,他能否做出如此成就?”杨建华分享了关于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他分析了以美国硅谷为典型代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一些经验做法:通过持续优化充分激励和保障创新的法律体系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通过举国体制积累并保持了美国的雄厚技术优势;通过“技术+资本+人才+服务”一体化发展催生了大量引领性高科技企业集群;通过“引进+培养+扶持”的人才制度体系吸引了全球高端人力资源为美国所用;通过以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为主搭建了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培育宣扬卓越的企业家精神,打造了适宜的创新创业文化。
科创土壤越来越肥沃,顺理成章的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在南沙,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全国首创了“科技服务电商”模式,已在百度搜索“技术转移”排名第一;“华转网”正在努力建设成为立足华南、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战略性、国际化、综合型技术转移高端枢纽平台;慧眼自动化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为富士康、捷普、立讯等知名制造业企业提供着工业视觉技术支持,精确度达94%以上。
目前,南沙区762家企业获得各级专精特新称号1011项,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2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4项,广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750项。2022年,南沙区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近十倍。
科技“智力”转化成发展“动力”的画面,正在南沙方兴未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