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动态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基础研究重要吗?

发布时间:2023-05-23 来源:

在5月21日举行的大湾区科学论坛主论坛上,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做主旨报告《生物智能(BI)和机器智能(AI)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影响》。


以下内容根据其报告编辑整理。


这个地球上有3种智能:生物智能、人类智能、人工智能。

生物智能,它没有创造物理学,但是创造了所有生命体。那么,原子的运动怎么奇迹般地带来了这一切?首先谈谈生物学中的进化与物理。

进化揭示了成功的未来,进化是从简单走向复杂。为什么会越来越复杂?地球有两种生命体,即细菌和非细菌。

细菌是不分性别的,它们自己克隆并不交配。但细菌创造的几乎所有有机物,却是“母亲”“父亲”各贡献一半的基因进行随机组合,进而生命体是丰富多样的。

物理学则揭示了生命的奥秘。双股螺旋状的DNA储存了信息,DNA也只是信息,就像您的电脑代码一样。DNA是目前已知最好的储存回路,它非常小,却可以储存大量信息。这个双股螺旋链很长,放入水中会自动折叠成3D结构,我们体内都有很多。

所以生命的奥秘,是把DNA里储存的信息通过蛋白折叠变成3D结构,以特定形状被复制,像3D拼图一样最终拼成形形色色的机体——这个理论在50年前被提出时,所有人都曾觉得太荒谬了。

非常幸运,我一直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做了对人类健康有益的事。


因为新冠疫情,我们都知道有个厉害角色叫“抗体”。如果癌细胞里有了抗体,就可以治愈癌症;如果新冠病毒里面有了抗体,也就可以击败病毒。那怎么获得抗体?把癌细胞注入白鼠提取抗体,但是来自老鼠的抗体人类不愿意接受,因此经过计算、重组蛋白后,得到了人类抗体。

那么您说,基础研究重要吗?

诺贝尔基金会已经有多年的颁奖传统,每年经历漫长的评选过程,从100位候选人中选出一到两位颁发奖励。

1950年之前,美国人很少获得诺贝尔奖,于是美国引进了很多获得诺奖的欧洲科学家,要求他们从事基础研究,其后美国获得的诺奖都比其他国家都多。

我想,获得诺奖至少要具备这几个要素:

第一,充足的研究经费;

第二,工作环境没有明显的官僚主义,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资深科学家要引导年轻科学家,帮助他们争取经费,让他们自主开展研究。


最后讲讲人工智能。

我从去年11月1日起参与到Chat GPT相关研究中,如果您还没有听说过的话,这完全是个改变世界的发明。

生物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简化版神经网络,总共只有36个神经元,也只是个3层结构,但经过训练后会非常复杂,传递信号的路径也会变得复杂,这就是人工智能的秘密。

人工智能是如何学习的?就像是组成了一个由老师和学生相互促进的网络,起初双方都是一张白纸,当然这很好,因为学生不会被老师所吓到。当学生想要做个文档却无从下手,他就会和老师在一起学习,教学相长,这是Chat GPT的原理。

它相当于输入370G字节或者1000亿个单词文本,由800人进行各种计算予之训练,在1000台GPU计算机上训练了50天,得到约1万个参数,所以是非常强大的。

我非常兴奋,因为我们参与了一场知识的革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