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进入最后一天的议程环节,国际组织与全球合作分论坛——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应对在广州成功举行。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Jules A.Hoffmann,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健康项目全球总裁Dr. Christian Walzer以及中山大学教授、One Health Bulletin主编陆家海4位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磅级嘉宾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人类如何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
公共卫生体系构建至关重要
作为一次全球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新冠疫情为全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而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可以预防或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对此,Jules A.Hoffmann表示,当前,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人类的准备程度已经比过去好很多,科学层面和知识层面的进步,帮助人类得以快速研发有效的疫苗来应对危机。
“中国三年来疫情防控的经验显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非常重要。”高福表示,首先,要以科学为基础。投资基础研究,一旦研究取得突破并实现技术转化,就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其次,需要公众配合。公共卫生危机之下,公众的理解和参与非常重要。最后,要有强有力的行政决策。我国按照国情,走出了一条人口大国应对疫情的道路并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目标新策略
想要真正实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目标,就需要将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三者统合,践行“同一健康”策略(One Health)。
陆家海提出,75%以上的新发传染病都是从动物传播而来,应该将早期发现的关口前移,杜绝从动物传播、跨种传播到人类的过程,这就需要践行One Health策略。这一策略在中国的应用十分广泛且历史悠久,比如一些重大传染疾病都是通过各个地区政府部门相互合作来实现有效控制的,这实际上就是One Health的重要体现。
“One Health是国际上提出的理念,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70多年,我们一直按照这个理念控制消灭了很多疾病。”在高福看来,One Health也可译作“1”健康,即人类和地球、人类和动物、人类和环境归到“1”。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推进,人类和动物之间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对此,Dr. Christian Walzer认为,在考虑应对未来疫情时,需要把人和野生动物所接触的环境一起考虑进来,因为病毒一旦开始传播,便不会在任何边界停止。有些病毒是很难研发出疫苗的,所以不能只是想着靠疫苗。
应对危机需要全球携手
新冠疫情让全世界对于健康卫生问题的关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危机,维护人类共同家园。
“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跨学科协作,但还需要跨行业合作、跨领域合作,也需要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进行组织架构的改革。”Dr. Christian Walzer指出,未来还要进一步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以及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北北合作。“因为疫情是无国界的,会影响每一个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陆家海认同“国际合作非常重要”的观点。在他看来,新冠疫情以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动物组织、世界环境组织都在大力推广One Health理念,并且形成共识。“通过One Health来实现全球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各个部门在无论是政府还是科学层面都达成共识。”
论坛最后,高福分享了他关于国际合作的观点。他认为,国际合作需要“4C”,分别是cooperation(合作)、competition(竞争)、communication(沟通)、coordination(协作)。以大湾区科学论坛为例,大湾区科学论坛让国内外的顶尖科学家能坐在一起沟通(communication),一起思考未来科学与人类的发展,这也就是协作(coordination)。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