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动态

委员寄语:战咨委赋能大湾区科学论坛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29 来源: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

2022年9月24日上午,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大会在广州南沙顺利召开。与会期间,首届战咨委委员针对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发展寄予殷切的期望,同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主任委员的殷切期望

梁振英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战咨委主任委员

大湾区科学论坛的举办符合习近平主席对香港要“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希望。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大湾区科学论坛可以促进区内科研要素跨境流通,促进产学研交叉、跨境、互动合作,提升大湾区的平台作用,和与境内外的纽带作用。整合区内产学研用专家资源,发挥链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的作用,提取跨境合作的巨大潜力。

白春礼  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战咨委主任委员

大湾区科学论坛作为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将围绕打造国际顶尖科学交流合作平台,支撑国家重要战略实施、参与全球重要议题解决等来建设高端智库,凝聚全球创新资源,助力湾区践行使命。战略咨询委员会是大湾区科学论坛的重要咨询机构,是论坛能够行稳致远的依托,希望论坛在诸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指导下,围绕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对全球科技发展中战略性、科学性、前瞻性的问题开展研究,扎实论坛智库建设,推动世界科学事业发展。


员们的中肯建议

1、跨界融合,培育科学创新土壤

张翔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学校长

9月21日发表的《全球创新指数(GII)2022》,大湾区在全球五个最大科技集群里排名第二,但在科学领域的深度和对整个科学史的影响还有所欠缺。怎么做一个新的科研范式,提升科学的创新土壤建设,为国家的创新、为未来的科学建设做贡献,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唐本忠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

要把论坛做出品牌,大湾区科学论坛在软实力方面,我觉得论坛是否能将科学与哲学、文化结合起来跨界讨论,在科学哲学和科学研究的范式转移方面,对人类科学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2、开放合作,提升论坛国际影响力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相较于北京、上海,只有粤港澳大湾区至少有3个或者4个以上的中心城市,如何在论坛当中体现出各个中心城市的重要意义作用,体现出联合的优势,论坛要通过香港和澳门充分把大湾区面向国际的优势发挥出来。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要扩大论坛在国际上的影响,参与者的国际化非常重要,在首届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变成一个世界级的论坛还需要国际科学家,尤其和中国合作的科学家,以某种转能机制深度参与到其中来。

任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

推进国际组织机构和大湾区科学论坛联合,可以根据重点产业或科学发展方向,每年和国际科学专业机构联办会议,让大湾区走向国际。未来把中国的政治化语言翻译成全球能接受的科学语言,在国际推广,实现高水平的国际化效果。


3、多方参与,推动产学研联动发展

赵宇亮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世界四大湾区,都是世界高科技和产业核心发源地,科学论坛跟产业可以紧密结合起来,做成常年的品牌。除了讲科学以外,可以把科学与产业结合起来,邀请产业界的人士讲产业,科学家讲科学,互相之间充分交流,这种结合产业、科技的多样化的形式,也是大湾区论坛将来可以发展的方向。

张偲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主任

尽管是科学论坛,但还是要和技术、产业链接起来,最后科学辐射技术实实在在落地,和企业结合起来,真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4、彰显特色,关注青年人才发展

高松  中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

要在国内外的科学论坛中做出特色,除了邀请国际知名的杰出学者、科学家来之外,也可以从发挥科学家在青年人培养方面的作用的方面入手,面向全世界科学研究领域的机构院校遴选一些青年人,通过论坛这个平台,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知名科学家面对面。

倪明选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

未来是青年的,我们的论坛希望吸引更多青年人参加,吸引更多初创企业。


在会上,陈勇、徐涛、徐义刚、张旭、韩恩厚等各位委员均对论坛发展提出了务实的建议,他们的真知灼见,必将更好促进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