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日,“南南合作与服务贸易国际论坛”在京举行,“加强南南技术合作,共促全球绿色发展”成为嘉宾热议的话题。“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lliance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Organizations, ANSO)主席白春礼院士在论坛致辞中指出,疫情、极端气候灾害和区域动荡给全球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ANSO将通过积极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科技合作,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共享发展机遇,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此次论坛发布的六项成果,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ANSO可持续发展报告-科学技术对减贫发展的支撑作用及经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等,均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白春礼表示,这些成果只是中国科学界整合全球资源、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需求、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一个缩影,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十年磨一剑
“过去的十年,我国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年间,全社会的研发经费保持高速增长,我国全球创新指数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12位。”白春礼院士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中国正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积极努力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与此同时,中国在深化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了许多成绩。”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2012年9月,时任中国科学院(CAS)院长的白春礼院士成功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TWAS)院长,也成为历史上首位担任该职务的中国科学家,并于2015年连任至2018年届满。六年间,他带领、推动和见证了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的一系列国际“拓展工程”和国际化发展战略,深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持续拓展全球科技合作网络,展现了全球影响力;TWAS院士来源国的数量从91个国家发展到了104个国家。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沿线各国在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自身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多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我意识到科技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是解决这一系列挑战的‘金钥匙’。我们可以发挥科技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为沿线国家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参考。”白春礼回忆说,2016年11月,“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他代表中国科学院联合俄罗斯科学院、巴基斯坦科学院、波兰科学院、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12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联合发布《北京宣言》,指出科技创新应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合作领域,倡议成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致力于共同构建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
2016年11月7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在京开幕,来自沿线22个国家的国立科研机构负责人、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30余位各国科学院院士出席研讨会
筹建这样一个大型的国际组织绝非易事。白春礼说,从发布《北京宣言》到最终成立ANSO,又经历了两年时间。“2018年11月4日,第一届ANSO大会顺利召开,也标志着该组织正式成立。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贺信,刘鹤副总理出席大会,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白春礼说,当时的创始成员有37家,包括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32个国家的国家科学院、国立科研机构、大学和国际组织。
当选ANSO首届主席是一件让他倍感骄傲的事情。他表示,自己由衷地希望能带领ANSO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为促进民心相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建设健康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构建国际科技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2019年5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ANSO的成立作为多边合作平台的代表性成果,被纳入了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近两年来,我们密切关注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粮食安全、能源转型等国际性议题。”白春礼介绍说,2020年开始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按照习主席推进疫苗国际合作的重要指示,2020年8月起,ANSO秘书处联系成员伙伴国的科学院开展新冠肺炎疫苗国际合作,重点推动中科院新冠病毒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在海外的III期临床试验。乌兹别克斯坦创新发展部部长伊布洛西姆•阿卜杜拉赫莫诺夫(Ibrokhim Abdurakhmonov)201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一直以来与ANSO保持着密切联系。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乌方政府在2021年3月2日批准中方疫苗在当地使用,并评价该疫苗为世界上最安全、最有效的疫苗之一。
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期间,在乌方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携手开创中乌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特别指出,“中国疫苗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抗疫主力军并实现联合生产,抗新冠药物获批在乌兹别克斯坦临床使用,有效守护了两国人民生命安全。”这也是对ANSO工作给予的充分肯定。
截至目前,ANSO成员已由成立时的37家拓展到67家,覆盖了4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影响力越来越大。共发起、组织和实施25项重大国际联合科学计划,设立面向全球的境外伙伴基金项目,参与合作的机构遍布70多个国家。“我们已经成功搭建起国际防灾减灾科学联盟、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等19个国际专题网络,让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白春礼说。
科技“走出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南南合作。“2012年9月,我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长,中科院启动了国际化推进战略,特别是深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往来,推进国际合作和国际化水平达到了新高度。”白春礼指出,同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中国科技“走出去”可谓恰逢其时。
从领导和担任中国科学院(CAS)院长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长双重身份出发,他分享了十年来取得的一些成绩和感受。2013年以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科学院在生物医药、疾病与健康、生物技术、水处理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灾害防控、气候变化及影响、环境生态保护等领域前瞻布局科技合作项目,形成了一批成效和影响显著的合作成果。这些国际合作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着力解决“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二是为沿线国家民生问题提供科技解决方案;三是瞄准共性科学挑战,汇集基础性、系统性、关键性数据和特色研究资源,服务重大科研需求。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构建形成了集 “项目、人才和平台”为一体的国际合作网络,极大提升了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能力、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
2013年9月13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与到访的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保罗 纳斯爵士签署联合声明,
强调双方将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和支持两国的合作研究
“一大批院士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研能力建设、南南和南北科技合作做出了卓越贡献,积极发挥了中国科学家在解决全球性议题上的引领作用。”为此,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中国科学院姚檀栋院士牵头发起的“第三极环境(TPE)研究计划”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共同支持的旗舰项目。十多年来,该项目围绕第三极地区“水-土-冰-气-生-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题,建立了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的国际合作体系和观测网络,成立了中国北京、尼泊尔加德满都、美国哥伦布、瑞典哥德堡、德国法兰克福5个实体科学中心。依托该计划开展的中巴冰川资源调查研究,形成了印度河上游首个冰川观测网络,为巴基斯坦国家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灾害评估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数据支持,巴方称赞其为当地人民找到了“最重要的水源”。
加强国际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抓手。为此,白春礼主持中国科学院积极推动“国际人才计划”(CAS President’s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Initiative, PIFI),成为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计划。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丹麦科学创新教育部和8所研究型高校联合成立了中丹学院(Sino-Danish College),成为两国科教合作和科研人员交流的重要平台。白春礼还启动了CAS-TWAS院长博士生奖学金计划,邀请发展中国家青年科研骨干赴华访学、培训和研讨,开展短期科技合作。ANSO设立的国际奖学金成功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博士和硕士留学生,成为吸引和推动国际优秀人才流动的有效机制。
通过建立国际合作与交流机制,大量国际顶尖的科学人才与中国科学院有着广泛而深入的高水平合作。“2022年刚刚颁布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卡尔·巴里·夏普利斯教授(K. Barry Sharpless)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都是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赛林格教授还是TWAS的院士。”白春礼说,“早在2015年11月,我与时任奥地利科学院院长的塞林格教授就曾一起在维也纳举办了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第26届院士大会,这是TWAS第一次在发达国家举办院士大会。2017年9月,我与塞林格通过中科院“墨子号”量子卫星进行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密钥保密通信视频通话,表达了进一步加强两国在量子领域深度合作的期待。”
“此外,围绕发展中国家的重大民生需求,我们分别在亚、非、拉美地区的不同发展中国家建设了10个海外科教基地,在水与环境、气候变化、绿色技术、生物技术、减灾防灾等重要领域设立了5个CAS-TWAS卓越中心。”他进一步指出,海外科教基地建设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2014年APEC会议期间,智利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赫里亚(Michelle Bachelet Jeria)表示,将南美天文中心建设作为推动中智合作的重要举措。
白春礼出席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TWAS分论坛并与国内外专家、学生合影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谈及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白春礼表示,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球发展倡议”(Glob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明确指出,在人类当今和未来的发展中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同年12月,由ANSO发起的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Greater Bay Area Science Forum, GSF)在广州举行。习近平主席再次发来贺信,强调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大湾区科学论坛恰好为各国政要、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知名创新企业家、金融人士打造了一个共商共享全球科学发展与合作的高层次交流平台。”白春礼指出,论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130位中外知名院士出席会议,围绕疫情防控、医药研发、基础科学研究等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主席理查德·约翰·罗伯茨(Richard John Roberts)以全息影像的方式亮相,他表示,新冠病毒检测和疫苗开发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科研人员2020年最早发布的新冠病毒基因测序结果,“这是通过科学交流与合作帮助全世界的极佳范例。”
2021年12月11日,出席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的中外院士合影
谈及未来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白春礼表示,当前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疫情和贫困等一系列共同挑战,在科技领域携手合作是应对人类危机的必然选择。为此,极富发展潜能的新一代能源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其加速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方向转型。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巨大、在线支付等应用场景广泛,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加持下,前景广阔。生命健康领域也在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比如脑科学被看作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后疆域”,科学家已经绘制出全新的人类大脑图谱,通过脑机接口实现了对智能机器、义肢的直接控制,为新一代神经和精神疾病诊治奠定基础。
创新合作的领域不胜枚举,但他特别强调指出,开放的基础科学对于重大的基础性发现是非常必要的。诺贝尔奖之所以偏向基础科学,是因为尽管所有科学发现都需要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但开辟新领域的发现比现有领域内的发现要重要得多。“基础科学的研究需要更大的专注度,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基础研究和科学发现在推动原始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这也是当今世界科学界的一个共识。”
“我们将大湾区科学论坛的永久会址选在广州南沙,就是考虑这里具备‘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独特优势。希望把大湾区科学论坛打造成为‘科技达沃斯’,对标其世界影响力。未来这里将聚集全球科学家、科学组织以及社会各界,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成果共享,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构建起全球开放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白春礼说,人类在探索未来的进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科学来回答和解决;而科学在推动国际社会建立新型合作体制和多边机制上,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