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在5月20日-23日举行期间,邀请到来自全球的诺奖得主、顶尖科学家、专家院士、行业领袖、创新企业家等各界人士,围绕粤港澳科技创新、人工智能、纳米科技、高能物理、生物医药与健康、信息与通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海洋科学、碳中和、国际科学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重要领域做149场主题报告及圆桌讨论。
同时,论坛成果频传,不仅发布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大湾区创新发展专利指数报告(2023)》、《碳中和国际联合倡议书》等多份重磅报告,鹏城·星云系统以及来自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16项专利成果等也在论坛期间发布。
· 关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在5月21日举行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上,基于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创新发展重大咨询项目形成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
报告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创新发展主题,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契机、挑战以及解决方案。报告从多学科有机结合的视角出发,聚焦绿色、健康、数字、创新四大领域,指明相关领域未来科技合作重点方向,为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表示,希望与各位关心科学事业、关心全球发展的同仁一道,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 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双碳”行动
在5月21日举行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式及主论坛上,为了推动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切实履行碳中和责任,论坛向全球各界发布《碳中和国际联合倡议书》。
“共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开发绿色低碳技术”“大力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与应用”“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
倡议书瞄准国际前沿研究以及科技热点,传播新思想、携手全球科学家共同应对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在宣读倡议书时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碳中和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的目标。今天,我们借助论坛的契机,倡议所有人积极参与碳中和行动,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
· 用知识产权支撑科技创新
在5月20日举行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知识产权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大湾区创新发展专利指数报告(2023年)》。
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专利申请活跃,海外发明授权专利在全国优势突出。2017年至2022年,大湾区的海外发明专利占全国海外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企业是大湾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专利数据表明,大湾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等多个产业具备技术优势,产业有效专利数量、产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等指标表现优秀。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全国对应产业专利授权总量中占比约四分之一。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在致辞中指出,展望未来,随着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随着创新资源和人才等要素在大湾区的汇拢聚集,随着大湾区创新政策和环境的不断优化完善,随着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互动融合的深化,知识产权对于支撑大湾区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大湾区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将发挥更大作用。
· 鹏城·星云系统发布贡献中国智慧
在5月22日举行的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人工智能分论坛上,鹏城实验室正式发布鹏城·星云系统和鹏城·星方数据集,助力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如今人工智能已在多个学科领域带来颠覆性突破,鹏城·星云系统和星方数据集发挥AI技术在数据科研应用方面的优势,围绕宇宙起源、星系演化等领域,以及水循环、碳循环、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向,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AI for Science向前迈进。
鹏城实验室方面表示,鹏城·星云系统将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的需求为牵引,聚焦天文和遥感两大学科,支撑SKA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地球观测组织 (简称GEO) 的研究,对研究世界科技前沿的复杂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撑,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未来将推动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开拓知识前沿、探索未知世界、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 16项专利汇集产教融合实践成果
在5月20日举办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职业教育分论坛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发布了16项来自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专利成果,覆盖了生物医药、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清洁能源等不同领域的专利成果,展示了相关行业的先进技术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实践成果。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科技成果转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必须充分调动企业市场主体和学校办学主体的双重积极性,有序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深度参与,着力打造学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上下游企业等共同治理、共同受益的开放合作大平台,加快培养能够担当转化任务的技术技能人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