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并为来华出席高峰论坛的嘉宾举行欢迎宴会和双边活动。开幕式上,习近平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指明”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行动方向。大湾区科学论坛是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发起,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国际化科学合作平台,也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开放创新发展的产物。2021年12月11日-13日,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的发起下,由广东省政府牵头在广州举办,旨在响应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为各国政要、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国际著名创新企业家以及金融界专家等各界人士打造的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科学发展与合作的高端平台。
科技创新合作是开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但沿线各国在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自身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席、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白春礼在早前接受媒体采访中说,“科技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是解决这一系列挑战的‘金钥匙’。我们可以发挥科技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为沿线国家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参考。”2016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白春礼院士联合12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联合发布《北京宣言》,指出科技创新应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合作领域,倡议成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致力于共同构建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2018年11月,第一届ANSO大会顺利召开,标志着该组织正式成立。2019年5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ANSO的成立作为多边合作平台的代表性成果,也将被纳入了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为发挥科技界的力量,中国科学院设立了“一带一路”创新发展重大咨询项目,紧密围绕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结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需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和科技创新中的关键性重大问题,从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多个领域探索新时期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最终形成报告。白春礼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上发布该报告时表示,“在这个项目开展过程当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创新与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永久性的主题。”今年,“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第三届全体大会作为多边合作的成果,入选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成果清单,这是对科学创新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激励与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期间,“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创新发展主题,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契机、挑战以及解决方案。白春礼为本次活动致辞,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汪寿阳,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务委员、研究员,“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秘书处助理执行主任、大湾区科学论坛执行秘书长聂晓伟等人做主旨报告演讲。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桥头堡”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相较其他区域,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语言文化、四个核心城市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互联互通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十四五”以来国务院相继颁发了针对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深港河套区域的建设方案,与其他地区相比,大湾区发展科技创新优势显著,一是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香港和澳门,面向东南亚和世界;二是经济发达,拥有全球最大的港口和航运中心,以及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三是科技创新实力雄厚,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以及众多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人才。
在“一带一路”的版图内,粤港澳大湾区既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中心枢纽点,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汇点,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科技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示范,在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白春礼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表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在更大的范围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在更宽的地域上进行沟通合作,在更深的层次上实现互利共赢,用湾区力量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同目标,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建设开放模式,协同面向世界的目标。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进一步赋能“一带一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所务委员,大湾区科学论坛执行秘书长聂晓伟提出几点建议:鼓励大湾区各城市出台加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专项扶持政策;对主导或参与“一带一路”的科技合作项目在资金补贴、融资贴息、通关便利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扶持;建立大湾区各城市、各部门合力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统筹协调与监管机制,形成发展合力;由政府和科技企业主导,联合设立大湾区科技合作建设“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专项发展基金。
大湾区科学论坛是服务“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达沃斯”
让我们再次重温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大湾区科学论坛寄予的殷切期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的致贺信中说,“中国愿同世界各国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一道,密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促进共性科学技术破解,深化重点科学项目协作,共同推进世界科学事业发展,更好造福人类。”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对于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湾区科学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围绕国际科学智库、国际科学组织、国际产学研平台和国际人才服务中心,为促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合作和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大湾区科学论坛将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强化与港澳创新资源的交流互动,打造港澳协同创新网络,充分发挥港澳优势和“一国两制”之利,积极对接知名国际组织,推动“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在全球科技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建立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网络,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高端科技智库,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建言献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充分发挥论坛作为湾区“海上丝绸之路”的窗口作用,聚焦可持续创新、人才交流、科技和技能融合等合作重点领域,汇聚科技创新生态资源,凝聚共识与创新合作机制,积极构建开放合作的共建共享科技创新服务生态系统;积极发挥大湾区科学论坛作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政、产、学、研各界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打造科技产业创新合作共赢共享的支撑平台,将大湾区科学论坛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达沃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