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发挥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作用愈发凸显。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算力、5G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成为了科学家和企业代表热议的焦点,利用前沿技术创新推动大湾区乃至全球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成为共识,这为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11月17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主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院士专家聚焦热点话题发表主旨演讲。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巴里·马歇尔表示,自己长期以来保持与深圳的紧密联系,此前成立的深圳马歇尔诺奖实验室正在进行大量实验以及新药研发,其中的取样线检测已经面向全球市场销售。希望未来能与更多大湾区实验室进行合作,推动幽门螺杆菌基础研究的创新与转化。
1994年菲尔兹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埃菲·杰曼诺夫表示,科学离不开国际合作,科技工作需要有更多的国际职工。广东的数学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与前景,拥有许多优秀的学校及高效的大学教学体系,同时,未来也迫切需要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大学。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简勤表示,数字基础设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石,数字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系保障。中国联通作为信息通信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大湾区与鹏城实验室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算力专网”、打造深圳万卡算力集群、服务多个地市建设低空专网、在广州建成国内首个超大城市数字安全运营中心等,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理事长贺福初表示,大科学计划是推动国家原始科技创新和打造战略性科技强国的灵魂与法宝,通过调动全国和国际科技优势力量联合攻关,大大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和国民经济国际竞争力。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将加速推动科技革命,全面提升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升级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表示,算力和数据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大模型的发展将影响各行各业,其中行业大模型将越来越多,而通用大模型的占比会降低。未来,人们需要重视AI的治理,促进经济增长和人类福祉,重新思考人机关系并理解智能的本质,更好地面对智能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
澳门大学校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表示,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尤其需要高等教育的培养。为此,澳门大学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发挥科研优势,面向全球吸引优质的教育和科研资源,为西岸人才培养及产学研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与大湾区西岸各地政府、大学和企业建立更紧密联系,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以高等教育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与会专家代表纷纷表示,科技创新能量加速释放,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有利于促进大湾区与世界的沟通合作,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创新思想交流碰撞,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