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首任主席、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一书的出版座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史学界和出版界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本书的学术贡献和出版意义,以及如何提升其社会影响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该书主编白春礼院士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的编撰和出版正是对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刻总结,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为理解中国科技的进步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并对未来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导和启示。学术上,该书全面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发展阶段、政策变革及科技成就,深入分析了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规律,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快速进步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的“中国奇迹”。出版上,它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成就,展现了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由大变强的历程,并指出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体现了中央政府的远见和决策,适应全球科技创新的需求,凸显了科技创新在全球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对实现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这部著作不仅为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全面视角,也为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科技指明了方向,反映了中国科技在全球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发展规划局局长翟立新在致辞中希望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继续牵头组织和推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研究,凝聚全国科学技术史领域的研究力量,加强对《科学技术史纲》在国内外的宣传和推介,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公众科技意识、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以及指导未来科技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陈发虎院士表示,科技史在解读与评估科学技术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科技史并非仅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探寻与引导,在建制化和体系化探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累积了丰富的学术积淀。他依托自身在青藏高原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阐述了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对我国多个学科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他期望本书能激发更多的学术探讨和跨学科协作,进一步深化对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的研究,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内容。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副秘书长、大湾区科学论坛执行秘书长聂晓伟在致辞中指出,科技史是时间史、国际史、现代史,作为科研人员,更应当以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为追求,积极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进步。在科技发展史中,不断从广度向深度迈进,广泛汲取各类知识。他同时表示,科技史的编写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希望未来的工作能够不断完善,推动我国科技史书出版推陈出新。
本次发布会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历史研究还有时代感与国家战略密切相连的。本书揭示了历史方位,史论结合,体现了重要科学精神,是我国研究科技史的标志性成果。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编撰具有必要性。推动史纲编撰有助于回顾历史,认真总结经验得失,以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同时,本书的修撰,将加强国际社会科技同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我国的科技对外宣传提供了良好的教材,为我国科技交流及进一步强化科技自主创新注入力量。
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是“十三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前瞻部署的一项重大研究任务的成果,由数十位科技史专家经多年编撰,于2023年12月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主编为白春礼院士。该书的出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历史记录,呈现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窗口,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在科技领域的成就和进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