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方案》一周年| 邹勇:科技铸魂,努力打造我国第二个中关村
去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简称《南沙方案》),要求高水平建设南沙科学城。今年2月,省政府批复了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南沙科技创新事业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在刚刚过去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南沙科学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分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原副司长、巡视员邹勇以《高质量规划和建设好南沙科学城》为题做主题报告,现将演讲原文摘编如下:非常高兴参加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据我了解,全国各地叫科学城的有很多,但有国家战略支持的就只有这几个: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滨湖,粤港澳这三个:深圳光明、东莞松山湖、广州南沙科学城,都是最高层次的战略,体现了国家对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上个月我到广州黄埔、南沙、佛山、深圳调研,发现这些地方的经济很发达,创新能力也很超前。基于一些调研思考,今天我讲四个方面的建议。问题导向,充分认识科学城建设的难点和堵点归纳四个方面,第一,南沙科学城科技基础相对较薄弱,因此引才、聚才任务比较重。这些年南沙在经济方面虽然有发展,但在科技基础方面比较薄弱。国家赋予我们这么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就要千方百计搞起来,虽然引才、聚才任务较重,但我们仍要创造良好条件,把这个任务完成。第二,规划起步较晚,周边同质竞争压力较大。南沙科学城规划是今年3月份广东省才批的,而周边已然有好多科学城,在好几年前就批了。目前周边那几个“科学城”块头更大,发展都很快,在科技方面投入也很大。但起步晚有好处——有后发优势,可以在前几个科学城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第三,建设用地偏紧,土地整备应常抓不懈。我们的土地都规划好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出来一个项目需要大量用地,过程中我们需要经常把土地零存整取的事抓起来,边边角角都得经常储备,南沙靠海,若有国家重大项目,看看国家的政策能不能再填海造地。第四,投入量大面广,资金筹措保障有难度。南沙科学城的规划,资金一定要保证,前期这五年投入量非常大,幸运的是科学院在这里把舵,人才资源、科技的创新、吸引人的资金能力都是比较强的,但我想讲的是:要把政府的、院校的和市场上的资金够形成合力,把资金量做大,保障规划有序地推进。目标导向,坚定不移地实现科学城的战略地位根据规划,南沙科学城有五个定位:第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在湾区有三个都是承载区,但承载区的定性不一样。比如深圳,在2019年中央出的支持深圳建设有中国特色先行区里专门强调深圳作为主战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紧接着松山湖又是作为先行启动区来建设国家科学中心。我们这里的定位是主要承载区。这三个层面的表述,要有所区别、错位发展。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重点承载区。这是更大范围的一个载体,比上一条更早提出。第三,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突出特色,个性发展。第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产业策源地。我认为这是比较实用的定位,因为涉及科技成果转化。如果没有科技转化,战略策源出来也干不起来。第五,创新发展政策改革试验区。我特别看重这一条,因为创新发展没有特殊政策,创新动力就激发不出来,《规划》的保障措施有这个论述,但我看了觉得不太解渴。比如创新发展,吸引人才,人才能量、动量如何发挥?想想有些国家能聚集全球那么多人才,我们确实有一些引才、聚才、用才的好东西需要借鉴。第六,是2035年的目标:产出深邃思想、卓越人才、重大成果、未来产业的一流科学城。我看了以后非常振奋,定的目标很高,可能跟中关村进行媲美。扬长避短,高质量推进南沙科学城建设在这里我讲六个方面:一、强调生态优势,绿色发展的理念。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是一定要坚持到底,而且要严格按照总体发展规划推进科学城建设,绝不能出现前人插秧,后人拔苗的局面,要坚持一张蓝图控到底、绘到底、干到底。 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宜研宜教宜业宜居数字化绿色生态科学新城。落脚点是建成好的生活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三、软硬结合、文理结合,高标准布局建设一批国际化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要多建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大学,多培养博士、硕士,毕业后多投身科研。四、强化与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黄埔科学城等的协同合作,形成合力、错位发展。五、对标和衔接《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中央出的大方案里面也提到了南沙的方向性的发展要求,要和它对标,不能跑偏。六、充分发挥广州市推进南沙科学城建设协调机制作用,南沙有关方面通力合作、尽职尽责,做好落实和服务工作,这也是规划强调的,机制衔接上下要联动起来。 科技铸魂,努力打造我国第二个中关村因为科学城就要科技铸魂,出科学成果,努力打造我国第二个中关村。首先,要积极借鉴中关村35年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关村是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其功能也不断扩充,走到现在是国内盛名、国际很有名气的创新创业热土,这个经验是值得学习的,有些教训也可以吸取;第二,创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特区。深圳有经济特区,40多年前建立的,我们南沙为了吸引人才,能不能创造“人才特区”,给予吸才、用才以及培养人才的特殊政策。第三,探索破解科技转化难题的“南沙模式”。如何走出自己的发展模式,需要南沙探索出好方法。第四,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 第五,高水平办好大湾区科学论坛。今年办了15个分论坛,1个主论坛,涉及面很广了,经过五年、十年发展研究后肯定要出成果的,之后能不能做成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值得探索。第六,逐渐形成北有北京中关村,南有南沙科学城的双头雁的格局。南沙科学城和东莞、深圳、包括香港,已经形成一个极、一个轴带。这四个区域很有优势,但也各有不足,如果能一起合作,共同开创新局面,相信粤港澳科技创新一定会有很大的成果。最后,我们地处南沙,要多考虑南沙的需求,不是借南沙这块地搞科研,而是同时把南沙的科技也带动起来,科产融合,产城融合,科城融合。我认为,南沙的未来有了科学城后,能更上台阶、发展得更快。谢谢大家。
2023-06-16